分享

机甲——英雄情结、巨物崇拜和群体焦虑

《环太平洋:雷霆再起》想必各位已经看过了。
没看的话其实也不用看了,除非你是资深的机甲控和好莱坞无脑奇观大片爱好者。这一部的口碑直捣地心,从上映第一天开始,便是铺天盖地的吐槽,网上所有批评基本都是这么几个套路:远不如1,陀螺真棒,景甜电影宇宙……口径相当统一。
p1359491.jpg

我觉得这篇文章如果再从这个角度写,真的没什么意思,也很难写出新意。毕竟我不是个爱追热点的人,许多时候新片的评论发的都挺晚的。这里多嘴一句,下周我大概会提前几天看到《头号玩家》,据说斯皮宝的这部新片非常牛逼。果真如此,我应该会提前出篇文字。
总之,最近影院里上映了太多没什么值得挖掘的电影,《黑豹》、《古墓丽影》、还有这部《环太平洋2》均是如此。如果就影片本体分析的话,无非是特效、叙事、表演之类的套路拆解。而这些电影的属性都比较单一,流水线式的手法也都很明显,已经没什么分析价值了。
所以,我还是尽量写点别的内容吧。
p1359492.jpg

人类文明一直都有巨物崇拜的传统。从金字塔到长城,从摩索拉斯陵墓到太阳神巨像,从巨石阵到自由女神像,我们对这些建造奇迹叹为观止。以人文美学的角度简单来说,从古至今,男人以肌肉和沉重的武器彰显权力,武器形态的“大”与“重”等同于力量,而肌肉则相当于对身体的巨大化改造。同时,男人也在对女人的审美上延续了这一思维,比如巨乳。另一方面,女人长期处于从属地位,也有着巨物崇拜的倾向,比如对男性生殖器的观念。
工业革命之后,钢铁机器成为巨物崇拜新的对象。那些笨重、轰鸣的巨型机械,不仅让人类生活急速迈入到新的阶段,同时也揭示出人类的渺小和脆弱。某种程度上来说,科技的发展过程,就是消灭人类自身生产力和生活技能的过程。当下普遍的思维引导我们,无论是现实世界的科学研究方向,还是文化作品里的科幻图景,我们都在提倡让未来的人类变得如婴儿般安逸,用技术取代我们所有的工作。
p1359494.jpg
《Wall·E》


这一诉求也体现在战争中。从四轮马车到投石车攻城锤,从飞机坦克到航空母舰,越大的装备,往往就越坚固、越有破坏力。不仅能更好地保护脆弱的肉体,同时还能提高单兵作战能力。投射到艺术作品中,就是奥特曼、高达、EVA、变形金刚、环太平洋这些流行文化的兴起。
在这些作品中,要么是如高达那样,未来战争已经呈现出一种极端态势,不仅战场延伸至宇宙,变得更加多元,战争规模也不可同日而语。这时,巨大的人形机甲便成为战争中的主力。要么就是EVA,环太平洋这种有常规军事力量无法抵御的入侵,迫使人们开发新的武器。而这种入侵威胁,往往是一种难以匹敌的巨型存在,因此要实力相当,也需要开发巨型机甲与之抗衡。当然,也可以召唤奥特曼、变形金刚那样友好的外星巨人。
p1359493.jpg

同样的,巨型机甲这类奇观图景早已超出现实逻辑的考量范围。比如,这些笨重巨大的军事装备,如果像那样造成类人形态,战斗效率之底下可想而知。但在影视动漫中,强烈的奇观美学使他们早形成一种坚固的存在体系,从而使观众忽略这一逻辑疏漏。这些战斗机甲也好,还是外星巨人也好,其美学的成立条件都是源自于巨物崇拜,尤其是工业革命后的巨型机械崇拜。
如果再往近了说的话,如今机甲这个亚文化科幻题材的代表,自然是日本动漫了。而日本动漫之所以能发展出机甲文化,大概有以下三个原因:
首先是坦克的诞生。坦克让人类有了“进入巨大机器中,操作机器战斗”的概念。二战时,日本在1941年4月设立“陆军机甲总部”,直到今天仍然称装甲兵为“机甲部队”。
p1359495.jpg

第二是特摄片的兴起。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奥特曼和哥斯拉。当时的青少年普遍对“巨人英雄”痴迷,因此动画片制作者也开始考虑增加类似角色的可能性。
第三是美国的文化输出。日本战败后几乎成为美国的附属国,美国也有计划地对日本进行大规模文化输出。主要一部分就是美军士兵从家乡带过来的科幻小说和杂志。这其中,罗伯特·海因莱因的《星船伞兵》对日本人影响极深。日本国民级动画《机动战士高达》中的“机动战士(Mobile Suit)”,便是《星船伞兵》里“机动步兵(Mobile Infantry)”与“动力装甲(Power Suit)”的重组词。
虽然美国这方面算是日本人的前辈,但机甲文化最终还是在日本人手里发扬光大,因此《环太平洋》可以看做是前辈对后生的致敬,这是非常有趣的一个角度。
p1359496.jpg

所以,严格来说,机甲并不只是属于男人的浪漫,女人也一样有巨物崇拜的传统嘛。只要在外观设计的时候,照顾一下女性审美倾向就好啦。我记得很早以前有个游戏叫《樱花大战》,卖点就是女性驾驶战斗机体。
但是像《变形金刚》、《环太平洋》这样机甲题材作品的出现并流行,也不仅仅是巨物崇拜那么简单。其中还蕴含着普通人的英雄情结,以及人类自身的群体性焦虑。
历史上,对英雄的迷恋可能比巨物崇拜还要悠久。而普通人的英雄梦更是亘古不变的情结——尤其当巨大危机到来之时。机甲则给这种情结提供了一个实现的手段。当羸弱的人类被大型怪物蹂躏而束手无策时,只要进入同样巨型的战斗机甲并操控之,便有了力挽狂澜的可能,也就有了成为英雄的机会。
p1359498.jpg

另外,还是从美学角度考量,机甲是工业力量的极致体现,更是人类身体的扩展和升华。因此将机甲制作成人形,自然是最简单直接的思路了。
像《钢铁侠》里的各种战甲、《特种部队》的动力装甲等等,都带有类似的表达功能。而其中对这类情结最另类又最深刻的反映,就是《机器战警》系列。警察主人公在一次抓捕行动中几乎死亡,只剩下半个身体,却被改造为半人半机械的机器战警,成为正义的化身。这种诞生在钢铁与自我改造之上的暴力美学,明显具有难以抗拒的魅力。
至于群体性焦虑,卡尔·波普尔在《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一书中说:“我们必须直面未知以及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极尽所能筹谋安全和自由。”在我们这个时代,自由往往与风险并存,但如果没有安全,风险就是威胁,而非机遇。放在当代,我们的信仰危机也是这种焦虑产生的原因之一。
p1359497.jpg
Karl Popper


在西方哲学史上,对“焦虑”的诠释也是五花八门。最初是海德格尔提出的“分离焦虑”,弗洛伊德更将“原始焦虑”发展出了“信号焦虑”、“阉割焦虑”和“超我焦虑”三种状态。克尔凯郭尔则将“自由”与“焦虑”联系了起来,罗洛·梅则在克尔凯郭尔的基础上,为焦虑下了更具操作性的定义:当个人的人格及生存之基本价值受威胁时所产生的忧虑,即为焦虑。
直到20世纪的大思想家保罗·帝利希指出,焦虑与人的存在问题密切相关,是由于感受到死亡命运等“非存在”的压力而产生的对人的有限性的体验。也就是“死亡(空无)焦虑”。当然,话说回来,在我们无力改变自身困境的情况下,对巨物的崇拜和英雄的迷恋,也是消解这种不安全感的有效手段。
这种“非存在”的压力大量体现在科幻作品中,比如外星生命、比如人工智能、比如自然灾害等等。我们纵观这些科幻小说或动漫影视剧,其所描述的本质上都是一种“末日幻觉”,即人类自身的残暴性体现,身份的迷失与人性的缺席,抑或不可抗的外力侵犯。未来的诸多不确定性,让人类一直处于“居安思危”的不安全感之中。历史上,我们已吃过类似的亏了,比如曾给人类文明带来重击的两次世界大战(人类自身的不确定性焦虑)。
p1359499.jpg

所以,这种长期的警惕心理,总是让人类不断加强自身的控制力和占有欲。虽然许多东西还停留在假设层面,但人类对于自我的焦虑和强烈的不安全感,已经大量投射在科幻作品中。我们一方面担心外来强大势力的入侵,另一方面也担心自有造物的背叛。
单就机甲题材来说,便是对哲学层面上的焦虑一种去繁就简的娱乐化改编。其背后的逻辑是,这种由人所亲自操控的机甲,是解决这两种问题,或者说消解这两种危机心理的有效途径。
实际上,对于这种不确定性的心理焦虑,也有像《世界大战》和《独立日》这样的作品,通过地球上的常见病毒或人类自己的谋略去瓦解巨型敌人。或者是《基地》系列中完全凭借个人智慧合纵连横,和《三体》里同归于尽的威慑手段,也都是一种高明的谋略。所以我个人其实比较欣赏这种作品,不是一味地去硬刚,能更好地体现作者缜密的思维逻辑。
p1359500.jpg
《世界大战》


但是更多时候,大众流行娱乐的诉求并不仅仅满足于此。我们更喜欢看到力量的直接对抗,这也能让作品拥有更迷人的奇观美学。机甲文化也就得以生根发芽。就好比《环太平洋》里,由渺小人类所操纵的“贼鸥”机甲,居然直接用拳脚和火器就将开菊兽打的落花流水,是多么爽快的一种暴力刺激,更能从根本上消散我们的焦虑心理。
针对自有造物的背叛,指的多是包括克隆人、仿生人和人工智能等。尤其人工智能,在科幻作品里已被视为人类最严重的威胁之一。《黑客帝国》的整个故事,便是构架于人工智能大规模背叛的前提上的。而最终的生死存亡时刻,也是人类所驾驶的APU外骨骼装甲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所以,这种由需要人类亲自操纵的机甲,比人工智能显得更安全,它们为不信任机器人的人类,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
外骨骼装甲值得一提,因为它已经成为影视片中对装甲这一概念的全新展示。比如之前提到的《钢铁侠》、《特种部队》、《忍者神龟》、《金刚狼2》里的“紧身包裹”型战甲,还有《阿凡达》、《黑客帝国》中的AMP、APU战斗装甲,其中游戏《泰坦陨落》中的机甲概念更为复杂,泰坦机甲不仅能由铁驭(人类驾驶员)操纵,同时还有自主智能。另外,《明日边缘》、《极乐空间》以及游戏《使命召唤》中更为朴素的外骨骼装甲,在流行文化里也已成为新的潮流。
p1359501.jpg
《极乐空间》


这些都是人类在追求力量到一定程度后的演化,虽然个头比不了那些摩天大楼般的机甲,但自然也离不开巨物崇拜和焦虑心理。这让我想到了《异形2》中打败母后的工程机器人:民用钢铁机械与邪恶外星生命的对抗,还是女性驾驶员!詹神真是太会抓点了。
说到底,机甲情结是工业时代的产物,并继续弥漫于信息时代,产生各种各样新的面貌。我们不仅能在银幕上看到“蒸汽朋克”式的复古科幻,同时也能看到各种漫改电影和科幻片中的新式智能机甲。人类虽已步入信息时代,但许多时候对审美的诉求还是停留在工业革命之后。机甲便是证据之一。虽然这些拥有强大战斗力的装备,其操作界面多已是未来感十足的可视化或全息投影,但外形上依旧遵循着工业时代富有力量感的设计。
p1359502.jpg

p1359504.jpg

p1359503.jpg
粉丝自制机甲


而要如何平衡好工业主义与未来主义两大美学元素,则是许多同类作品所面临的问题。《环太平洋2》差就差在这一点上了。
要问我对这个系列的看法,我其实两部都不是很喜欢。所以纵向对比的话,第二部给我的感觉其实没有那么差,不至于是烂片那种地步,也就是及格线徘徊的水平。但从主题呈现和娱乐素材的角度来说,它确实也把第一部仅有的闪光点扔掉了。
在第一部里,羸弱的叙事和蹩脚的运镜并没有带给我多大快感。但是对机甲出场极尽渲染之能事,对叮叮当当的齿轮、燃烧旋转的动力核心、机械关节的扭动和武器操作等细节刻画,确实将陀螺的机甲崇拜完全体现出来了。包括集装箱、轮船、常规军事设施与机甲的对比,也将巨型更加夸张化。而那种缓慢的战斗方式虽不是我的菜,但确实能体现出工业的独有的沉力感。其中有一幕,受伤的危险流浪者在雪地中轰鸣倒下,旁边站着两个人类,是对机甲文化一种极致悲情与浪漫的典型展现。
p1359505.jpg

到了《环太平洋2》里,不说突兀的国内演员和中国元素了。单是对机甲的展现,都不如上一部有趣有情怀。虽然有了大段的白日战斗(第一部里的大面积黑夜是我不满意的地方),但缺乏了那种笨重的力量,甚至机甲与机甲的战斗也没有体现出钢铁之间的碰撞。相反的,则是大量表现各种全息立体操作台,和明显脱胎自信息化美学的灵活与机巧,质感欠奉。由此来看,本片确实变得更像《变形金刚》了,比如小女孩单独打造的“拳击手”,活脱脱一个大黄蜂。
实际上,如果想体现出足够复古的工业气息,不仅在机甲的外形设计上要多加思索,同时还要在拍摄上故意采取简陋甚至过时的手段。比如类似于特摄片,用实体模型,或者在镜头方面故意“死板”一些。
p1359506.jpg

陀螺的《环太平洋》虽然在镜头上乏善可陈,但是基本是按照日本人的路子走的。到了第二部,导演显然缺乏对机甲文化的思考,对同类题材的迷恋,更缺乏制作经验,导致忽视了这些环节。这也是为何人们诟病第二部已经与那些烂俗好莱坞大片分不清的原因。
再加上剧作上不施以巧思,甚至连经典的配乐都改的面目全非。口碑差自然情理之中。
p1359508.jpg

PS:怎么想我都不可能是景甜粉,但是她在片里如此呆傻的表现,我觉得更多的是编剧和摄影锅。那个台词明显不是照着中国人的习惯写的,而是从英文生硬翻过来的,翻译腔超重。摄影更别提了,根本不会拍中国人,更不会布光。
PPS:作为东木老爷子的儿子,斯科特·伊斯特伍德的演技和接戏水平,咋就这么不争气呢?
p1359507.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已有(1)人评论

跳转到指定楼层
ixajuwynu 发表于 2022-5-8 11:01:32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var jd_union_pid="591211644839133629";var jd_union_euid="";</script><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ads-union.jd.com/static/js/union.js"></scrip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