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y可说是少数横跨专业摄像机与相机的图像品牌,而近年MILC的崛起同时也模糊了摄/录之间的界线,以Sony自身为例,如A7S系列与去年2月推出的FX3都是标准的摄录双栖机种,且官方对它们的定位也是录像更多于拍照;虽然用A7C、A7M4或A7R IV录像的用户也不在少数,但机器本身的扩充性、操控性、散热能力以及低光的纯净度、才是这些职业用户所重视的,这也是主打拍照机种所没有的优势。
去年2月的FX3跟在A7S III之后推出,其实就看到不少捶心肝的案例,毕竟FX3就是专为录像而生的机种,就定位上来说也更符合录像的需要,不过近11万元的定价也不是小数目,价格对业余玩家或是刚起步的工作室也不是那么友善;因此FX30的计划早已列入Sony的Roadmap之中,以FX3的外型与性能加上APS-C的片幅,借此满足更多录像工作者的需求,预算有限的可以作为A Cam,预算比较充裕的作为B Cam也是绰绰有余,毕竟这些都是成本,特别是有灯光团队的协助下,更无须担心低光可能带来的噪声及颗粒感。
上图分别是全片幅的FX3与APS-C片幅的FX30,如果不看片幅大小的话,我想各位肯定猜不出型号,因为FX30几乎是完全沿用FX3的机身设计,仅有在螺牙及背带孔部分做了黑化处理,体积维持在129.7 x 77.8 x 84.5(mm),不过重量倒是少了68公克来到562公克;其中影响重量的几个关键我想感光元件尺寸是其中之一,另外就是FX3设有实体快门帘,但FX30仅有电子快门帘,以上我想就是最主要的差异。 FX30搭载APS-C片幅却延续FX3的全幅机身,主要也是为了延续扩充性及主动散热这些优势,且有趣的是这片感光元件过去未曾出现过,因为它是Sony首次应用在APS-C机种的背照式感光元件,有效画素为2600万,同时搭配BIONZ XR图像处理器。接环左上角为可见光与红外线感应器,过去FX3原有的AF辅助照明则取消了。FX30拍照标准感光度为ISO 100~32000可扩展至ISO 50~102400,录影模式下仅有ISO 100~32000这个选择,如启用S-Log 3会受限在ISO 800~32000。过去不论是A7S III或FX3在我们的评测中都曾提到它们似乎具备双原生ISO这个能力,但这都只是媒体与消费者的观点,官方其实从未承认这点。
其实在拿到机器之前,我压根没想到会有FX30这款摄影机的出现,不过有鉴于FX3那六位数的定价,我想FX30的出现确实是有其必要,因为录影对片幅的要求的确不像拍照那幺高,不太可能时时刻刻都用大光圈浅景深来作业,主要还是靠运镜及叙事技巧。FX30与FX3最大的差异在片幅、双原生ISO、动态范围与拍照功能上,首先如果你没有预算的考察,不用说当然是直接上FX3,光是那ISO 12800的纯净度就值回票价,谁在乎有没有官方认证?同时还有实体快门跟热靴可以运用在照片上,如果钱不是问题请服用FX3。
工作室草创初期或是想入门Cinema Line的同学,预算上如有考察FX30想必就是唯一选择,加上今年推出的三颗原生APS-C镜头E PZ 10-20mm f/4G、E 11mm f/1.8、E 15mm f/1.4G,让FX30能实现轻量化的优势,且FX30也几乎承袭了FX3的多数功能。举凡4K 120p 422 10-bit、优异的追焦能力、全新选单、5组1/4“螺牙扩充性、支持S-Cinetone / S-Log3,以上全都支持;不过FX30其实还具备4组PPLUT自订、呼吸效应补偿、AF Assist,这也是FX3尚未加入的功能。由于FX30比较倾向Cinema Line,这次就不再花时间测拍照了,这次的小卖部都在视频里,千万别错过啦!
|